汽车杂谈
汽车业要走出两个“怪圈”
中国汽车早期诞生是中苏合作的产物。改革开放以后引进合资,几经周折,又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终于,我们在近几年开始生产国际先进的轿车了,完成了由专一合作到多方合作的转变,但还是掉入了第二个怪圈―――“能力弱-依赖-更没能力-更依赖”。之所以这样,直接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引进消化政策的失败。引进消化创新,消化创新被抹掉了,变成纯粹的合资;第二就是外方把持技术大权。中国寻求外企的合作变成了越依附对他们越有利的环境。
中国汽车工业50岁长不大,缺乏自主发展能力的原因在哪儿?第一是计划经济体制,半个世纪没有竞争,没有融资能力;第二是政府过多的干预,使得企业缺乏自主性和进取性,新生力量没有生的权利;另外,企业行为的短期化和能力建设的长期性之间有深刻的矛盾。
现在,汽车界的争论相当激烈。前不久又有一种说法,说合资企业在中国不搞开发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合资企业规模不够大,只要等到跨国公司把中国的汽车工业搞大,它们自然就会在中国大搞开发,那时候中国自然也就有了开发能力了。我们现在新搞一个合资企业,就像我们刚刚结婚,刚刚结婚就盘算着怎么把人家撵走行吗?好像耍什么阴谋。但是依赖性的合资我说好比用鸦片治病更具体一些,鸦片可以当药,千万别上瘾,一上瘾就导致肌体的消亡。我想外资方也希望中方有能力,两个人的能力加起来不是更好吗?结婚也不能不要人格。
所以,不要怕外方知道我们希望增长自己的能力。我们不希望依附于对方,这可以告诉他。我想这个道理外方是应该能够理解的。
中国汽车走什么路?谁是榜样?是日本、韩国还是英国、巴西?我认为,发挥中国人的优势,在市场中扬长避短,就能够后来居上。
未来中国汽车工业的走向,我觉得大体上是两个。
一种可能是努力争取双赢。通过平等的国内外合作,而不是一味地依赖,充分利用国内外的人才资源和物质资源,努力形成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通过创造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锻炼队伍,造就人才,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使我国的汽车工业进入创新增长能力,再创新进一步增长能力的良性循环。
另一种可能就是被动地卷入跨国公司根据本身利益而进行的全球化重组,中国的汽车集团自然地成为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但是,没有能力的伙伴也是没有用的伙伴,没有技术的独立就没有经济的独立,也没有政治的独立。
有没有第三条路?就是先抽鸦片治病,又不上瘾,增强体力之后,达到可持续的双赢。这实际上也是第一条路。这个也不是不可能,但问题在于什么呢?许多人在抽鸦片的时候根本没想到上瘾,还是上瘾了。我们要争取走前一条路,或者回归前一条路。我们有理由相信,争取平等的国际合作,鼓励自主品牌,发扬创新精神,从技术的自主权变成技术的主导权,从装配的主导化向知识本土化转变,力争尽快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中国的汽车工业就有进入良性循环的可能。
赶超有没有可能?我想是有可能的。中国人这么多,有这么大的资源,要说搞不成汽车,赶不上人家,我觉得这完全是太悲观了。“两弹一星”的主要经验是什么?一个是要处理好合作和自主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更主要是发挥中国人的潜力。这里头主要是,一要靠志气,二是靠机制。我模仿裴多菲的爱情诗写了一首打油诗:资金诚可贵,机制价更高,若是没志气,横竖都糟糕。
汽车知识大全 |